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微软张亚勤离职:两次延期、一次惜别

2014/9/8 15:03:49 来源:凤凰科技 作者:佚名 责编:子非

月饼节的科技新闻,没想到还看见了张亚勤要离开呆了近16年的微软的传言。作为一个跟踪报道跨国科技企业七八年的科技记者,这消息的确来得突然,但似乎也在预料之中。印象中,从2009年开始,张亚勤在好几次接受采访的时候,都曾说过:“当我对某项工作驾轻就熟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段工作生涯即将要划上句号,我会主动寻找另一个能够让我兴奋的工作。我是个不停追逐下一个‘兴奋点’的人。”在进入微软之前,张亚勤曾先后在两家公司任职,巧的是他在每家公司的任职期都是五年,他也曾说自己骨子里的“不安分”,总希望尝试感兴趣的、不同的事。

但在微软,他一呆就是接近16年。他多次说:“微软也可以说是我的另一个母校,我得到的是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在微软,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做不到的。我个人也经历了好几次角色转换,每一次都很有意思。”

的确,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张亚勤和他的团队,从一起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始,到创立微软亚洲工程院,再到创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帮助微软在中国实现了从市场中心到研发中心,再到战略中心的角色转换。用张亚勤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已经兑现了最初加入微软时的承诺,使命达成。“

看到这些,忍不住把过去这些年积累的采访素材重新翻了个遍,让我们一起看看,一个聪明人和一个组织,在一个国家的往事剪影。

头一个五年——“走,一起做个全球顶尖的研究院!”

和其他第一批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一样,微软1992年就在中关村设立了办公室,但最初的职能只是以市场、销售和售后技术支持为主,1995年设立了一个微软中国技术中心,最初的任务不过是做做微软输入法的本地化,后来慢慢扩展到了Windows和Office的本地化。

在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学术界和产业界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中国只是众多IT厂商们眼里的,一个颇有潜力的新兴市场而已——不过比尔·盖茨并不这么看。

1997年底,在刚刚完成了亚洲之行的回程航班上,比尔·盖茨决定从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中,选择在中国设立微软研究院,投资8000万美元。在他的这个决定之后,便有了堪称黄金搭档的李开复和张亚勤加盟微软。

”加入微软的头一个五年,我为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在中国创建一个世界一流的‘计算机技术研究院’,所以必须要找一批优秀的人才。”1999年初,张亚勤应李开复力邀,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的身份加入微软,做的第一件事是游说自己的朋友。“我们找的人大多在美国生活和学习过,他们已经在美国做得很出色,同时在国际学术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1999年,刚成立不久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全家福,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张益肇,李世鹏……都是全球学术界的顶尖人物。

“基础研究的人数不一定多,但一定是最聪明的,因为要做很前瞻性的研究。”张亚勤认为开创事业,确定领军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在研究院的领军人物确立后,“本土”研究员和实习生也开始快速成长。

2000年6月底,研究院的成员已经在全球最优秀的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80余篇论文;申请注册了40项美国专利;做出60项新技术,并已有8项成熟技术转化到了微软的产品部门中。2002年,张亚勤还发起了微软亚洲研究院与教育部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长城计划,12年来共累计培养各类人才30多万,在10所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微软亚洲研究院也成为教育部的人才培养基地。

到了2004年初,张亚勤被调回美国总部升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统领微软全球移动通信及嵌入式产品业务(当时微软七大工程部门之一)。也正是在这一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将微软亚洲研究院评为“全球最顶级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院”。

“在微软的第一个五年,我感觉更像是在完成一个科学家的工作。”正是因为张亚勤前瞻性的布局,让他在后期没有感到太多的管理压力,可以把全部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

在第一个五年里,张亚勤除了达成了第一阶段的使命,还和张宏江博士一起创建了微软亚洲工程院,旨在把基础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到微软的产品体系里,这样为他第二次回国创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埋下了伏笔。

从某种程度上看,微软亚洲工程院的诞生是个“意外”。2003年,张亚勤在西安一所大学做演讲,一个学生问张亚勤:为什么软件工程是以开发软件产品为主,而微软在中国却没有设立产品研发团队?他意识到学生提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之后快速将成立亚洲工程院的想法汇报给微软总部,很快,他和张宏江得到了总部的支持。

第二个五年——“再回去,把R扩张成RIDE”

第二个五年里,2006年是个分水岭,因为刚成立不久的谷歌对微软在中国的研发部门展开猛烈的挖角,当时有个段子说,就连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前台都被猎头电话打爆,说只要去了就是产品经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亚勤临危受命,回国组建新的研发组织,更加深入地发挥中国的理工人才优势。在这里不得不来句马后炮——回头看去,这一任命对微软在中国的整体战略来说是正确而必须的,因为那时候微软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是陈永正当家,正处在微软在中国的高速发展期,需要本地研发团队的强力支援。

再次回国,张亚勤主导战略,成立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作为集团主席,张亚勤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中国智造,慧及全球“,他说要组建一支庞大的产品开发团队,并构建一个涵盖基础研究(Research)、技术孵化(Incubation)、产品开发(Development)和产业合作(Ecosystem)立足本地的完整研发体系。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张亚勤和微软在中国一个全新开始,这个阶段张亚勤不仅负责将研发成果尽可能多的转化到包括Windows、Office、Windows CE、Windows Server、SQL Server、Bing、Xbox等产品线,也让他的角色日益从内部和学术界,走向产业和政府。

比如,从2006年开始,微软研发开始扶持中国的软件外包产业,投入从3000万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7亿美元,七年时间增长了9倍。粗略估算,与微软建立了外包合作关系的本地企业至少为30000名中国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培训和就业机会。不仅如此,微软还帮助合作伙伴培养了超过1000名高级项目负责人。同期,随着BAT的崛起,也有不少微软系的技术人才开始向本地技术企业流动,这个时候的张亚勤,也经常被戏称为中国软件和互联网行业的黄埔校长。

这个阶段的张亚勤,开始从科学家向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他擅长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筛选,习惯记录那些突现的灵感。在他的办公室有一块长长的白色写字板,上边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英文、公式和汉字,“我习惯随手记录那些灵感突现的东西,很多时候这些‘意外’的收获确实会带来惊喜,甚至引导自己做出重大的决策。”

在第二个五年里,张亚勤逐渐成为了微软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的名片,不仅陆续担任多个省市的政府顾问,以及20所大学的校董或名誉教授。在亚太地区,他是马来西亚政府多媒体走廊国际顾问团(IAP)成员,并担任澳大利亚信息与通信技术(NICTA)顾问,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关决策提供建议。

第三个五年——“向云和移动转型,是一场大战役”

从2007年开始,张亚勤开始琢磨着怎么盖楼——但他并不是要转型玩地产,而是因为他知道微软会在中国的研发投入越来越大,知春路上的希格玛大厦迟早会不够用,中关村周边的高校又是微软研发不可放弃的人才宝库,与其租,干嘛不干脆自己盖楼?

张亚勤最终赢得了比尔·盖茨、史蒂夫·鲍尔默和当时微软公司首席财务官的支持,在中国投资建设中关村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大楼和上海紫竹园区。2011年5月24日,微软时任CEO史蒂夫·鲍尔默亲临开业典礼,并盛赞这是“非凡的一天“,这条新闻还登上了当晚央视《新闻联播》。

至此,在组织和业务流程之外,张亚勤进一步完成了让微软研发扎根中国的使命,并致力于让软件外包行业之外的,更广泛的业界伙伴开始理解和接受微软”扎根中国,服务中国,源智中国,共赢中国”(In China, For China, By China, With China)的想法。

2013年,意识到移动互联时代生存压力的微软,开始了史上最大的一次人事和组织架构调整,以战略转型谋求重新面对现实。2014年3月,新任CEO萨提亚·纳德拉明确提出了“移动为首、云优先”的战略,作为这个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中国为先“,微软给予了极大重视,其中微软中国云图的源头,可以回溯到六年前。

从2008年9月开始,张亚勤开始力推云计算。作为最早将云计算引入中国的行业领袖,张亚勤在当年的《云计算三部曲》里,就提出了云计算是大势所趋,对于国家战略、传统行业和技术型初创企业来说,都意义重大。他积极呼吁中国建立自己的云计算大数据发展战略,并在2010年两会期间,作为海外代表提交了“应及早制定和部署国家云计算战略”的提案,相关文章和提案得到了多位国家领导和部委领导的重视。

在这一背景下,微软的中国云图从2010年开始陆续启动。2010年9月,在刚启用半年的上海科技园区,微软研发在持续加大云计算投入的同时,设立了”微软中国云计算创新中心“,全力以赴地支持中国合作伙伴和客户向云迁移,力求尽快理解和满足中国市场和客户对云计算的需求。

2012年11月1日,张亚勤代表微软宣布与世纪互联合作,在中国引入Microsoft Azure和Office 365,2014年3月,由世纪互联运营的Azure公有云服务投入商业运营,微软成为首个在华提供公有云平台服务的跨国企业。

为了这件事情,张亚勤带领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准备了三年,不仅参与Azure核心存储的全球开发,解答重点客户的细节技术问题,为PPTV、CNTV、可口可乐在内的30个典型企业级项目顺利迁移到Azure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更要面对谨慎的中国政府,相对不全面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及中国合作伙伴的选择等,都需要亚太研发集团来协同中国的相关机构、部委。

张亚勤和微软研发还尽力扶持微软云生态系统里的初创企业。通过2012年7月落地的微软创投加速器,在两年多时间里,四期孵化出了66家优秀的初创企业,为每期的成员提供60位创业导师、150个小时的创业培训,输送了350多位备选技术实习生,平均每家企业能得到价值人民币100-150万元的创业资源。

微软转型求变的挑战,还表现在要赢得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时代用户和用户黏度,不再单纯靠硬件或软件竞争,而是贯穿从云、智能设备、操作系统到应用与服务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平台级对抗。

而在赢得用户和用户黏度这一点上,萌妹子微软小冰只用了100天,就用5亿次对话量、300万注册机器人和人均每月对话825句的数字,证明了尽管过去被认为“傲+慢“的微软,只要放下身段“接地气”和“反应快点“,就能赢得中国用户的心。

“最初,小冰是四位年轻同事在业余时间做的一个创意,团队开始也只有几个人。小冰的产品思路,符合微软让人工智能尽快普及到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的大方向,但一开始并不在我们既定的产品路线图中。从开发到最后的发布,从全球到本地的管理层都给予很大的包容和空间。事实上,我们看到数百万用户对小冰的反响还不错。对很多中国的年轻用户来说,好玩和好用是一体的。“张亚勤说,“一直以来微软是工程师文化,强调产品的生产力和有用。但现在,我们希望产品可以从情感上跟用户有连接。”

除了云计算和小冰,张亚勤还满足了十多年来中国几代玩家的夙愿。作为百事通的独立董事,他积极促成了微软与百视通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合资公司,这个上海自贸区第一个注册的企业将在9月23日正式开售Xbox One。“Xbox其实是家庭信息娱乐的中心,是一个基于家庭电视的内容平台,而不仅仅是游戏。美国70%人用Xbox是在看电影和上网。微软在Xbox上还要提供更加适合中国用户的各种内容。我很开心能看到Xbox One有很多技术和功能,都是中国团队研发的。”张亚勤说。

就像九十年代中期的IBM和Apple一样,转型中的微软还得经历一段阵痛期。幸好看起来,微软在中国的创新发动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已经做了好了重构生态系统、并以小冰这样的具有“中国DNA”的产品去影响世界的准备。

十六年前,热情澎湃的张亚勤说,要在中国建一个全球顶尖的计算机研究院,五年后他做到了;九年前,临危受命的张亚勤说,要在中国创建一个完整的微软研发组织,五年后,他也做到了;五年前,追逐兴奋的张亚勤说,要普及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想看到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能做出一个可能影响世界的产品,五年后,他做到了也看到了。于是我们知道,两次延期的他离开微软也就没有了太多牵挂。值得八卦的问题是,他的下一站会是哪儿?

在“移动为首,云为先”策略下坚持转型的微软,其前景正日益得到外界看好,股价达到了十五年来的峰值45.93美元,这或许才是张亚勤最乐于看到的数字——因为,一个组织的产品研发部门体现了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是影响市场预期的要素之一。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辣品 - 超值导购,优惠券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魔方 酷点桌面 Win7优化大师 Win10优化大师 软媒手机APP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