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家庭关系疏远背后的真相:有时也有积极意义

2019/7/24 8:24:26 来源:新浪科技 作者:任天 责编:沧海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7月24日消息,与亲戚疏远常常伴随着讹传和耻辱。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疏远可能会比你想象的更健康。

人们常说食物使人们聚到一起,但其实,食物也会使家庭分崩离析。烹饪图书作者南蒂塔·戈德博尔(Nandita Godbole)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她生于一个富裕的印度家庭,家里通常都会雇佣厨师,因此家人不同意她选择这个职业。与食物打交道的生活使她与家人的期望背道而驰。戈德博尔在新书《一万种味道:分层厨房的秘密》(Ten Thousand Tongues:Secrets of a Layered Kitchen)中深入探讨了家族的历史,这让她遇到了更多的阻力。

显然,这不仅仅是食物的问题。通过改变传统食谱,并探索其他人自认为拥有所有权的部分家族历史,使戈德博尔被视为家族等级制度的挑战者。一些亲戚不再和她说话。

戈德博尔的故事可能有其特殊性,但这种与家人不再联系的经历并不罕见。家庭疏远的定义是:一个家庭内部多年甚至几十年的疏远和情感缺失。目前还不清楚这种家庭疏远的现象是否正在加剧,毕竟这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

▲家庭疏远现象在福利健全的国家更加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限制对老年人的经济支持

不过,这种现象确实很常见。“自力更生”(Stand Alone)是一家为与家庭疏远者提供帮助的英国慈善机构,该机构的研究表明,疏远现象至少影响了五分之一的英国家庭。美国一项针对2000多对母子(母女)的研究发现,10%的母亲目前至少与一名成年子女关系疏远。美国的另一项研究发现,超过40%的参与者曾在人生某个节点上与家庭疏远。这表明,在某些群体(比如美国大学生)中,家庭疏远现象可能与离婚一样普遍。

“自力更生”组织的创始人贝卡·布兰德(Becca Bland)也注意到,现在人们对这个话题的讨论比之前(哪怕只是5年前)多得多。她自己也有过与家庭疏远的经历,与父母没有任何联系。谷歌趋势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人(主要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在搜索与疏远相关的词汇,这也证实了布兰德的观点。

随着家庭规模越来越小,越来越原子化,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疏远现象很可能越来越普遍

“我认为梅根·马克尔(Meghan Markle)和王室肯定是让家庭疏远现象成为新闻的一大原因,”布兰德说道。2018年,这位苏塞克斯公爵夫人是英国被谷歌搜索次数最多的人(在美国排在第二)。由于与父亲关系不好,使她成为近来围绕复杂家庭问题的讨论焦点。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等其他名人也面临同样的情况,他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承认,20年来,他几乎没有和女儿说过话。对普通人来说,名人八卦是处理和解释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有用方式。

尽管世界各地都有疏远的例子,但在某些社会中这种情况更加常见。

▲家庭疏远现象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也反映了长期的关系紧张

其中一个因素似乎是政府是否为居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福利制度健全的国家,人们对家庭的需求更少,这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来决定是否与家人保持联系。例如,在欧洲,越靠南的国家(社会支持越有限),较年长的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往往有更多的互动,生活联系也更加紧密。

经济因素也与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比如教育和种族。在德国,成年子女的教育水平越高,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几率就越大。一种理论认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员在地理上的流动性更高,在经济上相互需要的可能性更小。

▲成年子女往往提到父母的精神虐待是造成疏远的原因,但他们的父母并不这么认为

梅根·吉利根(Megan Gilligan)及其同事进行了一项关于美国家庭中与看护有关的冲突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年子女的看护冲突经历存在种族差异,但是很难区分文化和阶级对这种差异的影响。吉利根是爱荷华州立大学的老年病学专家,他指出,在美国,“少数族裔家庭往往倾向于住在一起,通常也更相互依赖”。

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的人口学家斯蒂芬·旺德拉(Stephen Wandera)表示,在乌干达,家庭疏远现象也在增多。传统的乌干达家庭是大家族,家庭成员众多。这种模式在最近几十年被证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那些因内战或艾滋病而成为孤儿或遭受创伤的人非常需要其他家庭成员介入照顾。

▲不同年代的人对家庭的观念截然不同

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旺德拉及其同事发现,50岁以上的乌干达人中有9%的人独居,这个比例高得惊人。当然,独居并不等同于家庭疏远。但旺德拉表示,随着家庭规模越来越小,越来越原子化,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疏远现象很可能越来越普遍。

这种情况不会马上发生。“文化传统仍然很强势,它们需要时间来慢慢衰退,”旺德拉说道。他预计这种变化会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

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为了鼓励家庭增强联系而限制对老年人的财政支持。例如,通常认为西班牙的家庭文化要比挪威的家庭文化“更具强迫性”,后者的代际关系通常更友好,因为是家庭成员自己选择了这种关系,而且经济压力更小。

▲一项研究发现,对80%以上受家庭关系影响的人来说,选择结束与家庭联系至少都会带来一些积极的结果,比如自由和独立

为什么会这样?

离婚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破裂,尤其是子女与父亲的关系。隐私的暴露也会导致类似的后果。身份边缘化的亲属遭到遗弃也是一个常见因素,比如越南的家庭对性少数群体的排斥。

不过,家庭疏远往往是安静和平淡无奇的。吉利根解释说,家庭疏远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场剧烈的大事件。她采访过的人经常表示,“我不太清楚这是怎么发生的”,而不是指向某个具体的事件。

不过,即使这些诱因看起来微不足道,它们也反映了长期存在的紧张关系。正在寻求和解的家庭应该认识到,冲突不太可能仅仅关于孤立事件本身,因此,对过去的经历进行更多的反思可能会有所帮助。

对于那些寻求和解——或者从一开始就想要避免家庭疏远的人——来说,克制主观判断的冲动可能也有帮助。吉利根对年长母亲(其中10%与成年子女疏远)进行的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疏远的最重要因素是价值观的不匹配。她举例说,如果母亲非常重视宗教信仰和习俗,而孩子却违背了这些,那么母亲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

还有一些超越宗教的因素。一位非常重视诚实的母亲因儿子说谎而与之断绝联系,另一位非常重视自力更生的母亲因为觉得女儿依赖男人生活而不再与她说话。

事实上,这些违反母亲们所认为的个人价值观的行为,甚至比违反社会规范(比如犯罪)更可能造成家庭疏远。相比父亲,这种价值观的一致性对母亲来说更为重要。

这些母亲“有点像是在描述那些她们无法释怀的事情——那些让母亲苦恼的事情,”吉利根表示,“这些事情总是不断地出现在人际关系中,所以她们怎么都放不下。”

就像在日本经典电影《罗生门》或电视剧《婚外情事》(The Affair)中一样,两个人对同一段经历有着截然不同的记忆,就好像根本不是同一段经历一样。

例如,在英国,成年子女最常提到的家庭疏远原因是来自父母的精神虐待。但是,父母很少提及精神虐待——指通过羞辱、批评或其他一些伤害行为来不断试图控制孩子。相反,他们更多地提到离婚或子女与自己期望不符合等原因。

由于吉利根的研究集中在母亲身上,她没有和她们的孩子交谈,因此很难知道同样的趋势是否也适用于子女。但无论如何,这种脱节现象非常普遍。吉利根说:“疏远的成年子女和父母没有就令他们不快的事情进行沟通,所以我认为他们根本没有达成共识。”当然,如果一方充满防御心理,或者不愿意倾听,那么即使这两个人开口交谈,也不是真正的交流。

布兰德认为,这种脱节源自两代人对家庭的看法截然不同。

她表示,英国“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家庭观念比较僵化”。人们用责任和自我牺牲的观念来看待家庭关系,这有时意味着人们要忍受精神或身体上的虐待——有时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疏远现象,不匹配的价值观和期望也起了作用,但父母的偏袒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疏远的好处

尽管人们很容易将家庭疏远视为完全负面的事情,但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正如反对离婚的传统禁忌会使妇女受束缚在饱受虐待和剥削的婚姻里一样,对家庭神圣的教条主义信仰也会使人们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一些临床文献认为,实际上,疏远可能是处理这类关系的最好方法,”吉利根说,“如果(家庭关系)紧张到这种地步,如果这些关系造成了这么多痛苦……或许(疏远)就是父母和成年子女应对这种情况的最健康方式。”

人们会觉得断绝有害的关系是正确的选择。“自力更生”组织的报告发现,对80%以上受家庭关系影响的人来说,选择结束与家庭联系至少都会带来一些积极的结果,比如自由和独立。这可能是摆脱家庭虐待并防止自己成为虐待者的关键一步。

同样重要的是,家庭疏远并不是永久性的。人们的关系总是会在亲密和疏远之间来回反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之间并不总是充满冲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研究员Trang Nguyen评论称,在父母排斥LGBT女性或跨性别男性的越南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通常更亲密,有个支持他们的兄弟姐妹会帮上很大的忙。”

家庭疏远是痛苦的,部分是因为这是一种模糊不清的损失,没有终点也不知何时结束。这也是许多人不理解的原因。

吉利根说:“心理上的疏离似乎确实会带来一些后果,但或许这种后果就是耻辱。”换句话说,切断与家庭成员的联系最让人痛苦的,可能就是社会对这种行为的误解和随之而来的污名化。

一篇关于退休老人的在线文章将家庭疏远归咎于个人主义、离婚文化、心理治疗以及“孩子的不成熟”。甚至心理治疗师也经常会责备、拒绝或不相信那些倾诉家庭疏远的病人。女性尤其容易受到歧视。有些人会限制自己的社交活动,以避免讨论到家庭。

不过,专家表示,我们不应该让那些已经与家人隔绝的人因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更加疏离。他们可能对此无能为力,或者这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个能够轻易做出的决定。从学术的角度看,这种污名化也让人们很难确切地知道有多少人与家人疏远。在社会不接受讨论家庭冲突的文化中,这种情况得不到充分报道。

戈德博尔对这种污名化很熟悉。“人们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改变看法,有些人可能永远不会,我已经习以为常,”她说,“这不会影响我。”

家庭关系的疏远似乎并不总是需要“修复”,但是和其他会带来痛苦的体验一样,对家庭疏远现象的污名化需要得到纠正。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辣品 - 超值导购,优惠券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魔方 云日历 酷点桌面 Win7优化大师 Win10优化大师 软媒手机APP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