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 日夜间
    随系统
    浅色
    深色
  • 主题色

阿波罗11号登月秘密(七):“捉襟见肘”的探月预算

2019/7/19 13:25:49 来源:网易科技 作者:止水 责编:懒猫

今天推出系列文章第七篇《阿波罗11号登月秘密(七):"捉襟见肘"的探月预算》。

在上世纪50-70年代,彼此针锋相对的美国和前苏联率先付诸行动,拉开了人类探月竞赛第一轮的序幕。1969年,携带着美国国旗的阿波罗11号飞船最终抢得头筹,成功登陆月球,迈出了个人“一小步”的阿姆斯特朗船长,代表全人类迈出了人类探月进程的“一大步”。

1976-1990:人类“探月引擎”一度熄火

不过,在1976年苏联最后一次向月球发射“月球24号”,幷取回月球表面样本之后的近15年里,人类“探月引擎”一度熄火。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世界各国才将探索的目光重新聚焦到月球上。

你方唱罢我登场,从1990至2010的近20年里,除了美国和继承了前苏联“航天遗产”俄罗斯,日本、欧洲航天局、中国和印度等多个国家都先后提出自己的探月计划。

然而,有别于上世纪50、60年代美苏两级之间“不计代价”的争霸,这段时期的“月球热”会显得更加理性,各国探月的目的,也不再仅仅只局限于大国与大国之间的国力较量,亦或是所谓的单纯科学探索,各国“参赛选手”还对开发乃至利用月球上的资源寄予了厚望,各方势力都期望能在未来的“月球大开发”中,率先占据一席有利之地。

回首1990-2010这20年里的人类探月进程,中国的“嫦娥探月工程”强势崛起,令国人信心倍增,也令世界为之侧目。然而,“嫦娥”一次次成功“奔月”,也常常会让我们忽略一点,“探月”舞台上的选手,不单单只有中国。

在这第二轮探月大潮中,日本、美国、欧洲宇航局、印度等等这些新时期的“弄潮好手”,各自又都表现得如何呢?功过是非自有评判,我们且慢慢回溯诸方探月强国各自的历史“高光时刻”。

1990年的日本:“这是我们的转机”

“今夜,日本成为继美国和苏联之后,第三个向月球发射无人运载火箭的国家。”1990年1月24日,《纽约时报》记者戴维·桑格尔(David E. Sanger)撰文这样称赞道。

凭借着令人有些“捉襟见肘”的区区4100万美元预算,日本科学家们于1990年1月24日晚8点46分,用一架93英尺高的火箭“Muses-A”,将两台探月卫星——“飞天”和“羽衣”——成功发射升空,这也是自苏联1976年8月最后一次向月球发射月球探测器“月球24号”以来,全世界重启的第一个探月计划。

虽然,相比于几十年前苏联或是美国的探月计划,日本在90年代的这个探月计划从整体上看,会显得更为“温和”,但当时的日本科学家们却也曾在媒体面前,放出豪言,希望“飞天”和“羽衣”能为日本原先停滞不前的太空探索进程,带来新的转机。

“我们计划在90年后,开展一系列的星际探索活动,而这(“飞天”和“羽衣”)只是我们整个计划当中的一小步,我们未来还将有非常多的探索机会。”彼时,在日本宇宙航天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Space and Astronautical Science)负责领导这项探月计划的Hiroki Matsuo教授这样说道。

发射当晚,这架由日本自行研制的“Muses-A”火箭从鹿儿岛航天中心(Kagoshima Space Center)冉冉腾空升起。

鹿儿岛航天中心是日本的一个小型综合航天发射平台,它位于日本九州最南端的沿海地区,这附近道路崎岖,人烟稀少。相比于美国高大上的航天中心,这里更像是一个乡村山地露营地。

然而在80年代末期,鹿儿岛航天中心已逐渐成为日本一些又成功又划算的科研任务的主要火箭发射地,这其中就包括日本宇宙航天科学研究所于1986年发射的两台哈雷彗星探测器。值得顺带一提的是,这两台日本探测器和欧洲空间局发射的一个探测器,以及另外两个苏联与法国合作的探测器,共同组成了著名的哈雷舰队(Halley Armada)。

在“飞天”月球探测器腾飞之际,当时在日本宇宙航天科学研究所,负责领导此项发射任务的Kuninori Uesugi教授表示:“近些年来,许多国家又都重新燃起了对于月球的兴趣,这一次,我们(日本)也想参与其中。”

站在制定太空探索战略的高度上去看,“飞天”和“羽衣”的成功发射,也突显出了日本与美国以及前苏联之间的截然不同。

对于探索月球,日本并未学习美国、前苏联此前所采取的激进行为,客观地讲,我们在东亚的这个邻居一直秉持着非常的谨慎态度,它进入太空竞赛的时间很晚,且在考虑是否跟风开展昂贵的载人探月项目时,一直表现得很犹豫。

相比激进的美国和前苏联,日本似乎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那些能携带科学仪器和卫星的小型火箭研发项目上去。

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对于整个太空探索项目,日本所投入的预算仅仅只有11亿美元,这还不到美国太空探索预算的十分之一。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这11亿美元的太空探索预算里,成功发射了“飞天”和“羽衣”的日本宇宙航天科学研究所,只分得了其中的1.5亿美元。

“我们所秉持的理念是,出色的太空科学研究并不等同于昂贵的太空科学研究。”曾任教于东京大学的日本宇宙航天科学研究所主管Jun Nishimura教授,在当时这样评论道。

然而,这样的说辞或许多多少少也有点“打肿脸充胖子”的嫌疑。

在90年代初期,日本太空科学研究的真实现状并不如Jun Nishimura教授所设想得那样轻松,日本航天科学家们虽然付出了数倍于常人的汗水,但仍未摆脱困境。

日本的困境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限制:一是其本身在空间科学的起步就晚于美苏,这让其不具备技术上的优势;二是日本受限于二战战败国的条约,无法像美国和前苏联那样开发防御性的武器,这导致它无法开展制导技术的研究,而这也意味着日本对这些空间科学的研究欠缺商业化的民用前景。

在“飞天”和“羽衣”发射的几个月前,日本的一些政府官员曾承诺,他们将重振日本对于90年代后的星际探索计划,而对当时的日本来说,成为近十几年来,第一个冲出“地球跑道”的国家,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关键一步。

当时的日本还曾计划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发射它的H-II火箭,H-II火箭是日本自主研发的第一架对标美国泰坦级火箭发射器的运载火箭,它能将两吨重的卫星运送至近地轨道。

然而,H-II火箭发射计划在当时也遭遇到了无数次的推迟。就在“飞天”腾空的数月之前,为H-II新设计的一级火箭引擎在两次地面试验中,都先后发生了爆炸。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日本政府的“吝啬”,日本工业界似乎对探月项目以及从中获取到足够的空间技术,显得更为热心。有别于美国政府单方面资助阿波罗计划的形式,日本公司在日本政府的探月项目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强力助推手”的角色。

当时负责运送“飞天”、“羽衣”上天的MUSES-A火箭就是由钟爱航天技术的日产汽车公司研制的,日本电子产业巨头日本电气(NEC Corporation)和日本最大的军事和航空航天公司三菱重工联手研制了“飞天”和“羽衣”这两台卫星,东芝公司研制了用于舰载导航的“星星扫描器”(starscanner),日立公司研制了系统的舰载计算机。

令人遗憾的是,“羽衣”卫星在进入月球轨道后很快就出现了故障而宣告失灵,而“飞天”卫星在绕地球飞行一段时间后,最终在1993年4月坠毁在月球上,日本这一探月计划也随之宣告失败。

广告声明:文内含有的对外跳转链接(包括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口令等形式),用于传递更多信息,节省甄选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声明。

相关文章

关键词:阿波罗

软媒旗下网站: IT之家 辣品 - 超值导购,优惠券 最会买 - 返利返现优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软媒旗下软件: 魔方 酷点桌面 Win7优化大师 Win10优化大师 软媒手机APP应用